山窗灯火
★孙鼎雄
文章字数:1,719
  商洛的山,是极静的。 自我来此求学,便觉山气与人语,树影共书声,竟成了一种奇特的谐和。 校舍依山而建,每每凭窗远眺,但见山峦叠翠,时有白云出岫,恍若古人画意。 我常疑心,这般景致,未必不是造物者特为读书人设下的清供。
  初来时,颇不适应。 山城秋早,九月便凉意侵人,夜来尤甚。宿舍楼下的梧桐叶子,不知何时已悄悄黄了边,风一过,便沙沙地响,像是低语着什么古老的秘密。我来自平原,看惯了开阔天地,乍入群山环抱,竟有被收纳于自然掌中之感。 白日尚可, 至夜则群山如墨,唯有点点灯火,在山腰闪烁,与人间的光景相望。这般景致看久了,倒也品出几分滋味来——— 山是沉默的师长,灯是勤勉的学子,彼此无话,却又彼此懂得。
  大学里的光阴, 竟比山间的流云更易逝。转眼已是第二个年头,我渐渐熟稔了每一条通幽的曲径, 每一处可坐的石凳。 最喜图书馆东北角的那扇窗,窗外正对着一片松林,风过时松涛阵阵,竟压过了翻书页的声响。我常在那里消磨整个下午,有时读书,有时不过对着窗外发呆。 看山雾如何从谷底升起,又如何被夕阳染成金红,终于消散于暮色之中。 这般景致,看多了,竟觉得自己的心事也被山雾带去, 变得轻了,淡了。
  学习之余, 我最爱在山间小径独行。 校后有一条石阶,蜿蜒通向山顶,据说共有九百九十九级。 我从未数过,但每次攀登,必气喘吁吁,中途要歇数次。登顶后视野豁然开朗, 可俯瞰整个校园——— 教学楼、宿舍、操场,都成了微缩景观,学子们如蚁般穿梭往来。 这时便觉得平日纠结的琐事,原不过天地间一粒尘埃。 山顶有亭,亭中常有不知名的过客留下的痕迹:半瓶水,一本卷了边的书, 甚至有一次见到一把油纸伞,斜倚在栏杆上,不知是忘了带走,还是特地留予后来人。
  山中的四季格外分明。春来时,杜鹃花开得满山遍野, 像是谁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夏季则绿得泼辣,各种草木争相生长, 几乎要挤破窗户钻进教室来;秋日最美,层林尽染,从浅黄到深红,仿佛整个山峦都在燃烧,却又静默无声;冬季偶有雪,不多,薄薄一层覆在屋瓦上,衬得红色窗格越发鲜艳。同学们多是关中子弟,见雪便雀跃,操场上顿时喧腾起来, 打雪仗的, 拍照的,仿佛这不是寻常降水,而是上天特赐的节日。
  我在这山城中渐渐沉淀下来。 当初的思乡之情,已被山风稀释;曾经的迷茫不安, 也在日复一日的读书行走中,找到了安放之处。 有时夜深人静,从自习室归来, 踏着月光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两侧山影幢幢,树声飒飒,竟不觉得害怕,反有被天地拥抱的安全感。 想来古人“扫地焚香”的清趣,也不过如此宁静自足。
  同学们各有各的活法。 有的终日埋首书馆, 有的活跃于各个社团,有的早早规划着考研出国之路。 而我,更愿意在书本与山水之间寻找平衡。既不想辜负这大好年华,也不愿错过这四时山色。 常在没课的下午,携一卷书,到后山寻一处僻静所在,读读停停,看看山光云影的变化。 书中道理与自然真谛, 竟常常不期而遇,相互印证。 这种领悟,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所能传授的。
  食堂的饭菜吃惯了, 竟也品出好来。尤其是冬日早晨的一碗小米粥,暖手暖心; 还有那窗口总是排长队的肉夹馍,面饼酥脆,肉香四溢。 这些寻常滋味,日后想来,必是大学生活最真切的记忆之一。吃饭时与同学闲聊,话题从天南地北到人生理想, 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不一会儿又笑作一团。年轻的心事,就像山间的天气,阴晴不定却从不久留。
  我渐渐明白,所谓大学之道,不仅在课堂之内,更在这山水之间,在这些平凡却不平淡的日子里。 每一本书,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师长的交谈,甚至每一次独自在山路上的漫步, 都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现在的我。 知识不仅来自书本, 更来自于对这片天地的感知与领悟。
  山中的夜格外深沉,却总有点点灯火不眠。 那是图书馆的灯,自习室的灯,宿舍楼的灯。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年轻的梦想在生长。 这些灯火映在窗上,又散入夜空,与天上星辰连成一片,分不清哪是人间灯火,哪是天际星光。
  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会离开这座山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但这里的山光水色,晨昏昼夜,早已悄然潜入我的血脉,成为生命底色的一部分。 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商洛的山永远是我精神上的故乡,那些在山窗下读书的时光,将会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夜更深了,山睡得更沉。 唯有学子窗前的灯火,依然亮着,像是不肯睡去的思想,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作者系我校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