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千公里的双向奔赴
——— 写在援派南疆工作满一个月之际
文章字数:1,913
               ★郝 东
  提笔时,窗外正悬着一弯南疆的月亮。它那样亮,清辉如练,静静地洒在喀什噶尔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算来,今天恰是我离开商洛学院, 抵达这距家四千公里之外的喀什大学,整整一个月的日子。干货满满的岗前培训、开学前夕的安排部署、九三阅兵、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这三十个日夜,我在这片广袤而深沉的土地上,经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与思想淬炼, 完成一次深刻的人生洗礼。
  从秦岭里最美的商山洛水, 到横亘四千公里外的帕米尔高原脚下,地理的跨越带来的不仅是风物的变迁,更是肩头责任的具象化。 教育部首批援疆辅导员的身份,于我而言,绝非简单的岗位调动,它承载着组织的信任与重托, 凝结着国家对边疆教育事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深切关怀与战略考量。我深知,我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商洛学院的形象,代表着千千万万内地教育工作者对边疆同胞的深情厚谊。
  我还清晰地记得,八月离家时,秦岭的群山尚是蓊蓊郁郁的苍翠。 而当我踏上南疆的土地,最先撞入眼帘的,便是那无比纯粹、 无比热烈的阳光, 以及阳光下挺立着的、带着赭石色调的巍巍山峦。这是一种与商洛的温婉秀美截然不同的雄浑与辽阔。空气中仿佛也弥漫着一种干燥而炽热的气息,混杂着沙土、瓜果与孜然香料的味道,直白地告诉你:这里,是喀什。
  喀什大学作为南疆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高地,其学子们渴望知识、期盼成长的眼神,他们对祖国认同的坚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深打动了我。 我的工作对象,是一群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同时又可能面临不同成长环境与文化背景带来的各种困惑的青年。这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在这里从事辅导员工作,思想引领的维度更多元,立德树人的要求更具体,关心关爱的内涵更丰富。我必须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角色,将商洛学院“博闻强志、正道直行”的校训精神与喀什大学“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的校园文化相融合,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我看到了南疆学子特有的淳朴与坚韧。他们中许多人来自偏远地区,克服了诸多困难来求学, 对改变命运有着强烈的渴望。 与他们交流,我更多地是倾听,倾听他们的梦想与烦恼,了解他们的家庭与习俗,感受他们的喜悦与压力。一次深夜,一名学生因家庭突发变故情绪低落, 我陪他在操场走了很久,听他倾诉,给予开导和鼓励,最终看到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那一刻,我更加坚信,辅导员的工作,核心就是“心”的工作,是用真诚换取信任,用关爱点燃希望。无论身处商洛还是喀什,这份工作的本质从未改变——那就是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这一个月,是我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反思的一个月。 南疆的特殊区情,对辅导员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应变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深感自身在许多方面还需要加强学习, 要更深入地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针,要更细致地掌握当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规律。 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新情况,都是对我能力的考验和提升。这个过程虽有挑战, 但更多的是成长带来的充实与喜悦。 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援疆”二字的千钧重量,它意味着奉献,更意味着收获;它考验着毅力,更锤炼着党性。我的初心在实践的磨砺中愈发清晰坚定——— 那就是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夜深人静时,我也会思念。 思念商洛那湿润的空气, 思念学院里熟悉的同事,思念我带的上一届学生毕业时那青春飞扬的脸庞。 然而,每当这种思念涌上心头,我推开窗,看到那轮同样照耀着故乡的月亮, 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的冬不拉琴声,心中便又会升起一种奇异的安定感。 是啊,祖国这么大,我从秦岭的怀抱走到帕米尔高原的脚下,这四千公里的跨越,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一次精神的跋涉与人生的淬炼。 在这里,我触摸到了边疆高等教育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了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温暖,也亲眼看到了国家对于边疆发展、人才培养所倾注的巨大心血与殷切期望。 能成为这宏大叙事中的一个小小的注脚,我深感荣幸,亦觉使命在肩。
  一个月,只是一个开始。前方的路还很长,工作也必然会遇到新的挑战。但我心中充满了力量。这力量,来源于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信任与重托, 来源于商洛学院领导同事们的支持与鼓励, 更来源于我的学生们那清澈而信赖的目光。 我会像这南疆常见的胡杨树, 将根须深深地扎进脚下的土壤,耐得住风沙,经得起干旱,用全部的赤诚与热爱,守护好我的这片“树林”。
  窗外的月色更加皎洁了。 它将我的思绪,也从这喀什的夜,带回了四千公里外。敬爱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请你们放心,我在这里一切安好,且心志愈坚。我会将这份跨越山海的牵挂,化为日日躬行的实践,不负韶华,不负使命,在这片壮美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写下一名普通辅导员无愧于心的答卷。
  待到瓜果飘香、胡杨金黄时,再向您汇报我新的收获与成长。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