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出台“科技副总”新政打通产学研堵点
文章字数:1,522
近日,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科技副总”、 商洛学院讲师张燕乐向企业提交了尾矿生态修复方案。 该方案用“焙烧磁化”工艺,可将尾矿转化为可复垦的土壤, 使矿山复垦成本从每立方米90元降至不到30元。
张燕乐的实践恰逢陕西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破冰的关键节点。7月30日,陕西省科技厅联合多部门印发《支持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科技副总”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直击科技成果转化“肠梗阻”与科技型企业“人才荒”。
这标志着陕西“三项改革”深化升级。2022年, 陕西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转化收益激励、职称评定倾斜等措施,破解高校 “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 此次新政,聚焦人才流动机制创新,推动科研人员“带着成果”下沉产业一线,实现从“成果松绑”到“人才赋能”的战略跃迁。
探索柔性引才机制
陕西拥有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密度位居全国前列。 但部分高校教师反映,学校里的新技术,找企业转化时, 常因权责不明或企业担心风险而搁浅。
“表面是成果转化不畅,深层是体制机制壁垒。”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认为,“科研人员受制于单位考核和人事关系难下沉, 企业担忧技术风险不敢投入, 成果转化中的权属收益分配更是让人雾里看花。 ”
针对这一矛盾,《指引》 开宗明义,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优先”作为核心原则,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三大战略领域。 政策精准锁定科技领军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及重点产业链企业的技术需求, 严选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科研精英担任 “科技副总”, 尤其向40岁以下青年人才和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倾斜。
2024年, 商洛市先行先试 “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 地处该市柞水县的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与张燕乐签约合作,聚焦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瓶颈。 双方此前共建的尾矿资源利用实验中心已有新进展,张燕乐将带领企业团队加速攻关菱铁尾矿制备建材及生态化利用技术,为公司年产 800万吨菱铁矿新系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科技副总’兼具高校科研体系与企业生产体系双重身份,承担‘全链条服务’职能。 ”吴刚表示,这将让“科技副总”实现“人才价值释放”与“产业需求满足”的双向奔赴,有望成为陕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的突破口。
夯实政策双重保障
政策的核心突破, 在于构建了一套破除体制坚冰的“组合拳”。
最受关注的创新是打通了 “价值跃升通道”——“科技副总” 促成的校企横向技术合作项目到账金额突破50万元,经评审可升级为省级科技计划纵向项目。“这有助于解决科研人员 ‘下企业影响晋升’ 的顾虑。 ”吴刚说,同时可以设置专利数量和企业效益承诺双重要求, 倒逼科研服务实体经济。
针对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政策开出双重保障: 人事关系和职称晋升通道保留在原单位, 企业支付的合理报酬不计入原单位绩效总额。
“这直击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的要害。 ”西安理工大学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主任游才印评价,“将‘科技副总’履职成效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评聘, 是激励参与的核心抓手。”他认为,想要激发教师积极性,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把教师服务企业成效纳入考核与激励体系。
游才印建议设立双重认可机制, 一是教师在企业的技术攻关、 成果转化等贡献等同重要科研业绩;二是明确“科技副总”是 “深度参与创新的企业成员而非顾问”,其工作强度与价值应获认可。
为将“科技副总”的智慧融入产业,把陕西省科教“富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陕西以服务机制和资金支持保障政策落地。通过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接受 “科技副总”的企业科研资金支持,遴选“科技副总”典型给予补助; 三方协议明确约定成果权属和收益分配, 建立以产业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未来还将常态化开展企业需求征集,按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做好供需对接和服务。(转引自《科技日报》)
张燕乐的实践恰逢陕西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破冰的关键节点。7月30日,陕西省科技厅联合多部门印发《支持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科技副总”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直击科技成果转化“肠梗阻”与科技型企业“人才荒”。
这标志着陕西“三项改革”深化升级。2022年, 陕西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转化收益激励、职称评定倾斜等措施,破解高校 “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 此次新政,聚焦人才流动机制创新,推动科研人员“带着成果”下沉产业一线,实现从“成果松绑”到“人才赋能”的战略跃迁。
探索柔性引才机制
陕西拥有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密度位居全国前列。 但部分高校教师反映,学校里的新技术,找企业转化时, 常因权责不明或企业担心风险而搁浅。
“表面是成果转化不畅,深层是体制机制壁垒。”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认为,“科研人员受制于单位考核和人事关系难下沉, 企业担忧技术风险不敢投入, 成果转化中的权属收益分配更是让人雾里看花。 ”
针对这一矛盾,《指引》 开宗明义,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优先”作为核心原则,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三大战略领域。 政策精准锁定科技领军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及重点产业链企业的技术需求, 严选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科研精英担任 “科技副总”, 尤其向40岁以下青年人才和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倾斜。
2024年, 商洛市先行先试 “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 地处该市柞水县的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与张燕乐签约合作,聚焦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瓶颈。 双方此前共建的尾矿资源利用实验中心已有新进展,张燕乐将带领企业团队加速攻关菱铁尾矿制备建材及生态化利用技术,为公司年产 800万吨菱铁矿新系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科技副总’兼具高校科研体系与企业生产体系双重身份,承担‘全链条服务’职能。 ”吴刚表示,这将让“科技副总”实现“人才价值释放”与“产业需求满足”的双向奔赴,有望成为陕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的突破口。
夯实政策双重保障
政策的核心突破, 在于构建了一套破除体制坚冰的“组合拳”。
最受关注的创新是打通了 “价值跃升通道”——“科技副总” 促成的校企横向技术合作项目到账金额突破50万元,经评审可升级为省级科技计划纵向项目。“这有助于解决科研人员 ‘下企业影响晋升’ 的顾虑。 ”吴刚说,同时可以设置专利数量和企业效益承诺双重要求, 倒逼科研服务实体经济。
针对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政策开出双重保障: 人事关系和职称晋升通道保留在原单位, 企业支付的合理报酬不计入原单位绩效总额。
“这直击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的要害。 ”西安理工大学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主任游才印评价,“将‘科技副总’履职成效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评聘, 是激励参与的核心抓手。”他认为,想要激发教师积极性,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把教师服务企业成效纳入考核与激励体系。
游才印建议设立双重认可机制, 一是教师在企业的技术攻关、 成果转化等贡献等同重要科研业绩;二是明确“科技副总”是 “深度参与创新的企业成员而非顾问”,其工作强度与价值应获认可。
为将“科技副总”的智慧融入产业,把陕西省科教“富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陕西以服务机制和资金支持保障政策落地。通过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接受 “科技副总”的企业科研资金支持,遴选“科技副总”典型给予补助; 三方协议明确约定成果权属和收益分配, 建立以产业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未来还将常态化开展企业需求征集,按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做好供需对接和服务。(转引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