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洛水间的学术守望
——— 写在《商洛学院学报》创刊四十周年之际
文章字数:1,715
                ★李继高
  晨起煮茶,览卷品茗,是我多年不改的习惯。 今日翻阅旧札,忽见学报编辑部寄来的约稿函, 又闻郭主任电话中那谦和而恳切的声音,称我“主持学报工作时间最长、 成绩斐然”, 言学报四十华诞,“不能没有您的文章”。 作为与学报相伴二十余载的“老人”,我自当提笔,为这段绵长而深情的岁月留下几行印记。
  凭窗远眺,仲秋的商山天高地阔,南山逶迤如黛,丹江东去不息。 我的思绪也随之飘远, 回到那些与学报共度的日日夜夜, 想起那些为学术理想默默耕耘的前辈与同仁。
  我尤其怀念学报的奠基者——第一代编辑前辈们。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敬业、奉献与执着, 至今仍是我心中不灭的灯火。 那时的编辑部主任方忠铭先生,身材敦实,步履沉稳,言谈间总是不疾不徐,透露着一种忠厚方正的学者气质。 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在教师中享有极高声誉。 那是一个崇尚理想、 甘于奉献的年代。 学报编辑部设于办公楼一楼,而我所在的宣传部在二楼。 无论周末还是寒暑假,方老师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至深夜。我时常看见他伏案编校, 或与作者恳切交谈。 我们常在饭后漫步于校园或后山,从他那里, 我不仅学到了编辑实务与论文写作的规范,更懂得了何为学术人的风骨与担当。 如今, 方老师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精神火种,却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
  转折发生在1998 年。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方老师带领的团队艰苦努力下,《商洛学院学报》成功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公开发行刊号。 这是学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更是学校建设进程中的一大盛事。 也正在那个秋天,方老师荣休,学校将学报编辑部划归党委宣传部,由我接任主任一职。 此后经年,学报虽几经隶属调整——— 2003 年归入科研处,2006年我任科研处处长兼学报编辑部主任——— 直至2021年我退居二线, 这二十余载光阴, 我的命运始终与这份刊物紧密相连。
  接手时我三十多岁,正值盛年,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饭, 次日仍能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 我常以方老师等前辈为镜,惕励自省,唯愿以忘我的勤勉,换来学报的日新月异。
  我深深怀念那段紧张而充实的编辑岁月, 更由衷感激与我并肩作战的编辑同仁。 他们或许不擅世故,甚至有些“学究气”,但个个恪守规矩,心存底线,质朴善良,诚恳敬业。 他们行事皆出于公心,所思所想尽在学术,是一群可爱、可敬亦可亲的纯粹学人。 那时我们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常利用节假日或外出学习之机,走访各方专家,虚心求教办刊之道;我们提出“向名刊学习”,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齐鲁学刊》 等奉为范本, 在栏目设置、 稿件遴选上反复研讨,有时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原则却始终清晰:先模仿,后创新。 从封面设计到内文的一字一色,我们都力求完美,常常不避寒暑,多次往返印刷厂,只为不留遗憾。
  正是这支怀揣敬业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团队,铸就了《商洛学院学报》后来的亮眼成绩。 刊物质量与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赢得省内同行普遍赞誉。 2016年,学报影响因子与即年指标分别达到0.508 与0.160,较上年大幅提升,在全国同类院校及陕西高校综合类社科学报中均位列第四。学报于2015年跻身RCCSE(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核心期刊B?序列。截至目前,学报已连续四届入选RCCSE核心期刊B?序列。 尤为不易的是, 自2000年以来, 已有十余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这在同类院校期刊中堪称翘楚。实事求是地说, 商洛学院在高校之林中或仍属“弱苗”,但《商洛学院学报》却无疑是一张灿烂的名片, 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学报中,拥有不容小觑的发言权。
  然,自豪绝非自满。 我们回顾成绩,是为夯实自信的根基, 从而更热切地期盼、更坚定地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四十载春秋,于人而言,正是年富力强、大有可为的壮年;于一份学报,亦是积淀深厚、蓄势待发的新起点。 今日的商洛学院欣逢盛世,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衷心期盼《商洛学院学报》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
  愿学报始终向高标准看齐, 向名刊大刊学习,坚守学术高地,坚持“质量立刊、特色兴刊”。 通过自身扎实的发展,以实实在在的成果, 服务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助推学校声誉的提升,使这张学术名片愈发熠熠生辉, 在商山洛水之间,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作者系我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