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精神文化的塔标
文章字数:1,215
我给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曾经题过一幅词:“这里永远是我的精神故乡。”现代人类有两个故乡。一个是乡土的故乡,我们的祖籍,我们的出生地,我们在生命某个段落较长驻留过的地方。这些地方,还有和这些地方联在一起的亲友,常常成为储存我们人生记忆的容器。还有一个是精神的、文化的故乡,那便是母校,以及和母校联结在一起的师友同窗。小学是一个村庄、几条街巷几乎所有人童年时代共有的文化记忆;中学是一个乡镇、半个城区许多人少年时代共有的文化记忆;而大学,则是一座都市、一个地区许多人青年时代共有的文化记忆,是这个地方的精神文化坛场,是无数人走向文化自觉的起点,是他们终生维系的文化血缘,也是他们永远的自豪。 听朋友说商洛上上下下正在积极申报筹建商洛学院,我心里一热。自古以来精神文化土壤丰厚的商洛,终于要有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综合性本科高等学府了,商洛人终于给自己的故乡树起了一块精神文化的塔标。今后,当我们如数家珍谈论商洛的林药果茶畜矿,谈论商洛的文学之乡戏剧之乡书画之乡的时候,一定会增加一个新话题,这便是现代化的商洛学院,便是正在漫山遍野绿化着的商洛教育。 商洛是陕西的腹地,是历史的后院。这里不但为国家储存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民族储存过丰富的精神资源。“商山四皓”为避开秦代的焚书坑儒而隐逸此地,后出山辅佑汉高祖太子刘盈成功,功成即告退隐、复归商山故地;李自成在最困难的时候,囤兵于商洛,转战山中几近10年,以韬光养晦而涵精蓄锐,为日后的胜利奠定基础。一个“囤文”,一个“囤武”,都选中了商山,其中储存了多少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智慧,又彰显出多少商洛“腹地文化”的优势。地处腹地的商洛,没有理由不“满腹经纶”。 商洛是腹地,又是辐射之地,是多维经济和文化的结合部、交汇带。位居秦头楚尾,自古兼具秦的静穆和楚的骚动、山的沉厚和水的灵秀,东接中原,又带上了几分开阔。重建近代商山书院的清知州罗文思,便是川中人士。当时的商山书院,士子云集,关中、川豫及江南名士,都有来这里任教的。现在,随着西安安康、西安合肥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通车,国家一级光缆干线的建成,商洛山地正在逐步组构进全国的经济重心区之中。商洛实在需要有与此相匹配的、可以进入全国文化教育平台的高等学府。 正像当年贾平凹从商洛山地走向全国文坛一样,这里将会有更多各行各业的“贾平凹”,由山间小道走向高速公路,由山区一隅进入全国平台,由农业文明中的“平娃”一举变为现代文明中的“平凹”。未来的“贾平凹”们,同样在商山的沃土中成长,不同的,恐怕他们大都会在商洛自己的学院中起步吧。 “折来灞水桥边柳,尽向商於道上裁。明年三月花如雪,会有好风吹汝回。”这是金代雷绾所写《商歌》中的一首,现改其意,顺手牵羊借过来,遥寄我对这所新学院的祈望。不出明年三月,相信春风定会带给我们好消息。 2004年10月4日,星期一,西安不散居(作者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全国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 原载于《商洛师专》2004年10月15日第28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