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秀出人物
——梦中的商洛学院
文章字数:1,121
龙山晓日映商州,丹水环城滚滚流,梦中的商洛学院是一座山:山腰庙宇依旧,尧女仍在守望,双塔还是那么多情。只是,这龙山从脚到顶,已非鸟雀情怀。山岚弥漫中,凤凰翔集花树,麒麟徉徜草圃,朗朗书声中彩云缭绕,旭日光华中歌声飘扬……梦中的商洛学院,东龙山是她的校园,丹江水是她的茶盅,她不是当年那个嘉靖道台的清寒书院,却也传承了乾隆知州罗文思的教育梦想;她不是总教习于右任李仪祉的新学堂,却也延用了师专的高硕底座……这是一座放射人文辉光的现代化高等学府,其学科的综合性网络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这里吸引人才,这里流出人才,这里是白天鹅的孵化场。 这不是一个当代文化人的梦中游仙,也不是妄想者的癔语胡言,这个梦做了上千年。秦汉的四把大胡子从商芝野草里吸取精华,陕北那个李闯王在这里调教座骑,三原那个民国元老在这里蓄谋反正,共和国的一位副主席在这里疗伤养疾……不要说历史的叙述只重复了前尘往事,却也不要轻睥了当今的鬼雄高蹈。 鬼才是商州的原产。 贾平凹老家的那棵古桐树上,唐朝的元稹和白居易,先后唱合留下了三首美诗,“小桃花树满商山”的丽景留下了大诗人永恒的歌声;四十二岁的李白,兴庆宫的高墙难囿其傲岸的个性,他越秦岭游商洛,“幽独访神仙”;文人捧出的是天真,换来的是落魄,韩愈在这里仰天浩叹“云横秦岭家何在?”孟郊在远处高吟:“商山风雪壮……”大师的脚印在这里叠合成一条“商於古道”,文化的落叶在这里积淀成川原沃土…… 这你就理解了,中国当代文坛的那件大事:九十年代初的陕军东征,四员虎将中的一半皆是商洛土豹!当年的贾平凹、京夫和《白鹿原》上的陈家壮汉、陕北高原上的匈奴后裔,像排炮一样在京都文坛炸响!更不要说这个戏剧之乡的花鼓班子在中南海的几进几出,这里的诗人群在孤独的诗坛撑起一片空域,就连山坳的一个民办教师很随便的一道《在寒冬到来之前》,就轻取了2003年《人民文学》的一个最佳…… 中国的文学艺术界不敢小眺了这块雄秦秀楚的交混地带,多少文人学士到这块土地上徘徊思索,更有各地70版的、80版、90版的青少年写作者来这块土地寻找灵感和聪慧……所以,商洛学院出现在东龙山,实在是历史的必然,实在是现实的必然,实在是龙脉显灵的时候了! 学院的专业设置亘古未有,其“小说系”不仅囊括了一般“中文系”的所有学科,而其独竖的大旗上开明宗义就是要培养中国一流的小说家,中国一流的散文家,中国一流的诗人,中国一流的影视戏剧文学家! 这实在是豪华的壮举!全国那么多做着文学梦的青年和少年,他们不到这里来还能梦圆何处?他们不到这个蜂巢聚集还能游散到几时? 这里的生源丰沛而浩荡。 商洛学院的横空出世只是时间问题。(作者系太白文艺出版社编审、著名作家、评论家) 原载于 《商洛师专》2004年11月15日第29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