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饧辘辘进商洛
★童正家
文章字数:1,275
退休赋闲,含饴弄孙,衣食不愁,那儿有喜庆的爆竹场,总是去赶场子。远远望去,就瞧见一尊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巨像巍然耸立于丹江之滨。瞻仰归来,不禁引起我对这段苦涩历史的咀嚼…… 对这段 历 史的了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曾有幸与商洛党史办的同行结伴赴京采访,未能面见当年五渡丹江的李司令,他却委托中原突围部队副政委、与他朝夕相处的任质斌,向我们介绍了这支名垂青史的英雄部队来商洛的足迹。同时我们还拜访了郑位三夫人,在招待我们的餐桌上,她向子女们说:“这些客人是陕南救命恩人们派来的代表。”其后我们又采访过汪锋、顾大椿、夏世厚、许道琦等中共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 中原突围部队不足两万人,竟能冲破30万大军的包围和8个军的前堵后追,于1946年7月19日攻克商南赵川进入商洛,然已是疲惫之师。老同志无不称这次突围是 “小长征”,此时的蒋介石羽翼已丰,天上有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是机械化运输,通讯是无线电……其艰难险阻在某些方面甚或超过长征。特别是非战斗减员大大超过战斗减员。腹中无食,脚上无鞋,彩号无药……行军的大队过后,给山间留下了一条血路,一条名符其实、目不忍睹的血路,一条让善良的人们看了会从心口一滴一滴淌血的血路!每天都有病饿而亡的干部战士被就地草草掩埋。 突围部队来前,敌人强令当地住户深藏了粮食离家它往,部队如入无人之境,给养成了最大的问题。青包谷棒、生洋芋、草根野果成为填肚子的主要食品。干部战士男兵女兵几乎都拉肚子,沿途臭不可闻,因饥不择食,被毒蘑菇夺去生命的不少。连全军主帅李司令也坚持“官兵一致”,连日饿着肚子。面对病饿而死的将士,为保持起码的战斗力,李司令毅然命令“杀军马”,首先宰杀分食几十年来驮着他南北驰骋的枣红马。随从参谋肖健章等见司令要杀坐骑,无不苦苦相劝:“没了马骑会拖垮您的,全军失去主帅指挥可是大事!”(当时郑老、陈大姐等领导均病)但军令如山还是带头杀了。然马太少人太多杯水车薪能维持几顿呢?大军还是在饿肚子。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稳定军心,李司令还是一如既往地乐观、沉着。为保证司令部能正常指挥,前哨好不客易才买来几斤黄豆作为这夜间加班特需,可有了豆子没小锅,有人找来一只瓦罐,架起干锅煮豆子。黄豆散发出了馋人的五谷香,却伴有另一种怪味。灯下仔细观察研究,最后的结论是“尿罐”。李司令却一口咬定是“盛了酱油的瓦罐”,并率先舀了一汤匙送进口里。“司令吃尿罐煮的黄豆”一时传为笑谈,当然那是苦笑。部队驻定后,通过一段宣传,虽然能用银元买到一些粮食却十分有限。为补充营养,全军及时开展了一次小秋收。山刺莓果、剪子果、糖梨子、山楂、蕨根、葛根,特别是像小毛栗似的橡子豆(味涩,处理不好吃了头昏),都成了战士采集的对象,加上柿子晒干、弄熟、磨碎都是耐饥的炒面,从而多少减轻了些负担。 到8月2日,李司令在丹风留仙坪与陕南游击队领导人会面。巩德芳给李司令带来一些洋芋粉、两只母鸡和一篮鸡蛋,这在当时算是最高档的滋补品了,从而使李司令体力渐渐有所恢复。几月后,最终返回延安。 如今的孩子们啊,你们能否经得起饥饿的考验? 原载于 《商洛师专》2006年4月30日第49期第3版《商洛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