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醉翁之乐
——读欧阳修《醉翁亭记》札记
文章字数:2,637
●张中山 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广为人所传诵,历经千载而不稍衰。从宋代至今,评说的文章更是多不胜计,敬佩欧公之节操,赞美欧公之德政,欣赏欧公之文采,皆感佩庐陵有此人也。对于欧公,无论知与不知,皆以得到《醉翁亭记》为荣。据宋人笔记载,《醉翁亭记》当时勒石刻碑后,人们为了获取碑文拓片,把琅琊山寺库房里的毡都用完了。连一些商贾也要千方百计搞到一份,说是通关使用它可以免除关税,可见其影响之广泛深远。 这篇仅400字的游记散文,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是很耐人寻味的。当然首先是它艺术上的超群拔俗。结构精巧,豪健俊伟,情感真挚,韵味独特,令人百读不厌。这方面历来论述甚详,也有共识,不必多说。那么它的主旨思想是什么呢?历来却是见仁见智。有人说它是”游戏文字”、”风月文章”;有人说它是表达作者“与民同乐”;有人说它是作者被贬谪之后“颓放情怀和纵酒山林”的反映。着眼点不同,侧重点有异,便也各抱说法,莫衷一是。尽管也有文章说“写作背景复杂”,”其中必有一个难以具言的心理历程”,但却没有揭示作者”难以具言”的究竟是什么。 笔者以为《醉翁亭记》的绝妙之处,恰巧就在于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心声隐藏于从容潇洒的游山玩水,与众人诗酒欢乐之外。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末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使一般读者以为作者真的沉醉于山水之乐了。 其实这是一个小小的障眼法。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使然,也是作者政治斗争手段的高超之处。但是,当我们读到文章末尾:“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会发现禽鸟固然不能知人之乐,原来随从太守游的人也不知道太守之乐,那么太守之乐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山水诗酒,大家不是都看见了吗?怎么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显然在这里作者似乎不经意的一笔,却有着无尽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可惜历来的文评家们轻易把它放过了。这里才潜藏着作者”难以具言”的真乐,把它揭示出来,才能逼近欧阳修当时的真实内心感情。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全集卷六·题未定草七》)遵循鲁迅先生之教,笔者以为欧阳修在这里起码有三点 “难以具言”的心中之乐。 其一,正义在胸,虽败犹荣。《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秋天,是作者参与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到滁州的第二年。十年前的景祜三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的斗争,写了著名的《与高司谏书》,痛斥高若讷不分是非,落井下石,不复知人问有羞耻之事,被贬为夷陵县令。那时他仅三十岁,第一次受到政治斗争失败的打击。但是他以十分豁达的态度对待被贬之事,到夷陵后给好友尹师鲁(尹当时也被贬到外地)信中说:宋兴几十年,天下太平,官吏“沈默畏慎”惯了,看到这种情况都十分惊骇,其实这在古人都是十分平常的事。“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并以唐代韩愈为例,说“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慽慽怨嗟,有不堪穷愁形诸文字,其心欢慨无异庸人。”(《欧阳修全集卷69·与尹师鲁第一书》)他还告诫尹师鲁等被贬的朋友到贬所“勿作慽慽之文”。纵观欧阳修的一生,虽然两次遭贬,多次被诬陷打击,始终没有写过悲观失意、颓丧哀苦的文字。文中虽然也曾有愤怒,有慨叹,有抗争,但坚强自信,如同唐代的刘禹锡,始终有昂扬之斗志。夷陵当时是偏僻小县,他到夷陵后先后写了《夷陵至喜堂记》和《峡州至喜亭记》,在逆境中看到“喜”。这次被贬到滁州除了写《醉翁亭记》,同时他还写了《丰乐亭记》,两篇文章都是在逆境中找到“乐”,这也表明他处惊不变,处危不忧,正义在胸,虽败犹荣的坚强性格。之所以自称“醉翁”,并非颓放纵酒。他在给友人沈遵的赠诗中说:“我年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欧阳修全集卷6·赠沈遵》)不过是闹着玩罢了。 其二,脱离是非之地,获得身心自由,从景祐初年到庆历五年,在这十多年间,欧阳修一直站在政治改革派的前列,他先后写了大量论述朝政弊端的文章,为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改革提供理论根据和支持。但是改革却遭到宰相吕夷简等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力反对,他们甚至不惜捏造罪名陷害改革派。范仲淹、富弼、韩琦等重臣被迫离朝守边,欧阳修遭贬,著名诗人苏舜钦被废为民等等,都是文致其罪或以阴谋手段迫害的结果。庙堂虽高却是是非之地,风险难测。因此,就在写《醉翁亭记》后不久,欧阳修写了一首《画眉鸟》绝句:“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全集卷11》)表达了自己此时的心情。虽是贬谪却获得了身心的自由,堂堂正正之身,顾念苍生之心,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故而虽有宦途之挫,却是正气浩浩。有此凛然之气,自然乐在其中。 其三,为政期年,治州有成。欧阳修出身于小官吏之家,四岁失怙,生活清苦;入仕后曾两任县令,七任知州知府,对人民群众的疾苦、生计艰辛有较为深切的了解。因此,他一生坚持“为政宽简”的原则,直到晚年对王安石熙宁变法中推行 “青苗法”在基层执行中的弊病提出批评也是基于这一原则。他虽然是当时独步文坛的文章大家,文坛领袖,但是《宋史·欧阳修传》中说他与人交谈多谈政事,不谈文章。他认为“政事可以及物,文章仅止润身”。他一生勤政恤民,为朝廷写了许多关系民生利弊札子。他曾多次谈到被贬夷陵时,看到架案上的旧档案,发现错枉冤案甚多,十分感慨一个偏僻小县尚且如此,则天下可想可知!因此他说从此以后为官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醉翁亭记》作于他任滁州知州一年以后,他在给友人梅圣俞的信中说:“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欧阳修全集卷149·与梅圣俞书二十》)在与《醉翁亭记》作于同时的《丰乐亭记》中作者以十分喜悦的心情说:“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当然这种成就感也是不便向人宣示,只能心中高兴罢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作者不便 “具言”,别人也不易知晓,只有自己内心感到欣慰了。而这些又充分反映出作者坚强不屈,达观自信,身处逆境而从容潇洒的精神风貌,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和激励,这才是《醉翁亭记》真正的主题思想。我想如此解读,当不算是牵强附会,强为之说吧? (作者系商洛日报社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