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的学术人生观(上)
文章字数:2,327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除了自然生命,还有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第二生命亦即文化生命。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而言,文化生命无疑是以教学科研为主要特征的学术人生。学术人生主要是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和讲台下学习研究的工作中度过的。若以敬畏讲台、站稳讲台、超越讲台的境界来衡量,青年教师对自己的学术人生重视不够、规划不够、付出不够并不鲜见,其不良影响也不言而喻。因此,笔者不揣浅陋,与年轻同行交流探讨学术人生的问题。一、志道游艺 乐学为己 规划学术人生,首先是立志。孔子曾叮咛弟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叮咛就是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志于道”,强调立志高远,是个人文化生命的终极追求;“游于艺”,追求“技能”娴熟,是一种将学术追求诗意化的人生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追求,志不获骋的孔子,在匡地被人围困,有的是“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的自信;家贫寿促的颜回,居于陋巷,箪食瓢饮,却不改其乐。作为古人,孔子和颜回的自然生命,令人唏嘘慨叹;而作为“圣人”和“复圣”,其文化生命,亘古敬仰,传之不朽。因为有这样的人生实践,孔子才感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当然,“志于道”不是要我们抛却人生的乐趣,一味自苦,而是追求铁肩道义的生命内涵,体验诗意栖居的人生雅趣。这可能是竹林中的吟啸徐行,也可能是山野上的朗月清风,而更多存乎人伦日用之间,动息有养,涵泳无穷。有了这种雅趣,才会明白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论语·述而》)、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和杜甫“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一派欣然,所乐何事? 就学术人生而言,它追求的是明理、求真、向善,而不是利禄功名。这样的“为己之学”,恰是君子的自立之道。清代学者袁嘉谷说得十分透彻:“今夫人自立之道,其惟学乎?自富之术,其惟书乎?自尊自乐之境,其惟书乎?以一笔之微,达万理,记万事,行万里,垂万年。上有功于古人,中无争于今人,下有益于来人,视夫食万钱,封万户,雄万夫,优绌高下何如耶?”教书育人是“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孟子·万章》)的工作,教师自立、自知、自觉之后,还应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担当。知识分子是人类科学知识的重要传承者和传播者,对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读书治学,本身就是教师第二生命的应有之义。不能具此精神,其终极目标必然偏离于对文化生命的追求,治学之路必然沦为利禄之途;不能具此精神,无法提升学术境界,必将“为己之学”变为“为人之学”;不能具此精神,难以体验孔子所说的为学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此为独学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此为同学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为“不患人之不己知”的自得其乐。这样,为学之路必然是浅尝辄止、遇难而退,甚至半途而废,更不用说以“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的精神状态迈向学术神圣殿堂了。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没有高远的追求,没有品行的磨砺,没有脱俗的境界,就没有真正的学问。青年教师对自己的学术人生,当作如是观。二、厚养学殖 居安资深 前贤治学,向来推崇博学厚积。《孟子·离娄下》总结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厚积学养,无疑是学术人生的奠基工程。《礼记·中庸》亦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第一位的。颜之推曾提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清儒甚至还笃信:“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在今天学科细化的教育背景之下,青年教师尤其要完善知识结构,厚养学殖,开扩视野,既可厚积薄发,又能左右逢源。贫瘠的土地上,难以开出鲜艳花朵,无法生长参天大树。冯沅君教授教导他的弟子说,做学问“功夫要死,心眼要活”。“功夫要死”是肯下功夫,博览穷搜,精研审慎,对知识掌握做到博、深、透、熟;“心眼要活”是勤动脑筋,善于思考,有所发见,对知识运用要做到活、新、真、准。成功学人,实证了这一道理。 博学厚积没有捷径,唯有读书。然而,“读书不得要领,则劳而无功。”(张之洞语)读书要铭记《庄子·养生》的良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由博返约,而不是泛滥无归。著名文史大家、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曾回忆说,他进修时和导师蒋天枢先生谈他的学习计划,起初计划先花五年时间把从《诗经》到《红楼梦》的名著读一遍,再回过头来系统学习先秦两汉文学专业方向。但蒋先生却说,这种学法一辈子也学不出东西来,“研究古代文学必须有历史和语言文字的基础,并具备目录、版本、校勘方面的知识。”接着他为年轻的章培恒制定了前三年的计划:“第一年读《说文》段注和《通鉴》,第二年读《尔雅注疏》,校点《史记》,第三年读《尔雅义疏》,校点《汉书》;同时泛览目录、版本、校勘学方面的书,从《书林清话》直到《汉书·艺文志》。”只要看看章先生今日的成就,就可见这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书是要一页一页、一本一本读的,电子图书不能代之,更不能给我们以墨香。 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好,可以使人博学。但守在书斋,坐而论道,难以成就大学问。读万卷书的同时,一定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只能是立地书橱;行万里路而不读万卷书,就成为普通邮差。博学厚积,更要走出书斋:格物致知,疏通知远;深入生活,洞察物理;人情练达,觉悟人生;服务社会,铁肩道义,才是学问厚积。“求其放心”(《孟子·告子》),“虚壹而静”(《荀子·解蔽》),潜心读书,厚养学殖,才能为自己的学术人生搭建登堂入室的坚实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