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强志展宏图 正道直行做栋梁
文章字数:1,943


◆刘麦霞白鸽张燕曹乾权 “商山莽莽,洛水泱泱,秦风楚韵流远长…...”在纪念建党90周年红歌赛上,艺术系师生经过精心的排练,以动听的声音和饱满的热情首次唱响。这是一首特殊的歌曲,它凝聚着全院师生的心血和汗水,涤荡着每一个人的灵魂,这就是我院的校歌—《正道直行做栋梁》。 2006年,教育部批准我院升格为本科院校,面临新的发展平台和机遇,学院定位、办学理念、学科专业调整等等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确定校训、校徽、校歌,为校内园林道路命名也被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学院指示,宣传部发出了在院内外征集校训、校徽、校歌的通知。通知发出后,得到了院内外人士的积极响应,短短4个月时间,共收到校歌歌词作品11件,其作者中有院外学者、院内教师,还有已经退休多年却依然关心学院发展的退休老教师。2007年6月,学院对征集到的作品进行初评,由于异议较多,当时没有确定。此后,校歌征集工作处在了瓶颈期。 而在此时,却有一个人一直没有放弃,依然在默默地努力着。他说“当我看到学院升本时全院师生齐心协力,忙忙碌碌,很多同志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与休息时间加班工作的情景时,我就立志要写一首属于商洛学院的歌,要表达出全院师生的心声,为商洛学院而唱。”这个人就是我院职工、校歌作者米忠良老师。 2009年5月的一天,米老师正在推敲歌词时碰到宣传部部长郭英勇,他请郭部长帮忙推敲。见此情形,郭部长十分高兴。因为在第一次初评无果后,校歌之事已经搁浅。没想到,米忠良老师还一直在坚持创作。回到办公室后,他马上派人给米老师送去了纸和笔,并告诉米老师在创作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我们一定想办法解决。院长张景书得知此事后也很高兴,他把自己珍藏的书籍《凤岗随笔》(这本书讲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创作史)赠送给米老师。在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米老师创作校歌的决心更加坚定。 “创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身体极度困乏,大脑细胞却高度兴奋。一想到学院这几年来发展的不易与师生们的努力,以及对商山洛水这片土地特殊的感情,就有了创作的热情和动力,其它的都不算什么了。”当稿件初步成型后,他又多次与院内外专家学者交流,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2010年3月,米老师正式将他精心创作的第二首作品交到了宣传部。 在多次征求校内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2010年6月,学院召开院长办公会议,审定校歌、校训、校徽及相关事项,宣传部提交的校歌、校训、校徽方案一举通过。在公示无异议后,我院校歌歌词最终确定。 校歌歌词确定只是校歌征集工作的一部分,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校歌谱曲。为了缩短谱曲过程,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学院决定采用委托创作的形式请名家谱曲。赵季平、王立平······很多著名作曲家的名字涌现出来,可是我们都觉得很遥远。 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0年8月8日,米忠良老师应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二十一世纪华人音乐奖颁奖大会(《商洛学院之歌》获作词二等奖)。参会期间,米老师请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玉民将歌词转交给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王立平先生看完歌词后,同意谱曲。米老师从北京回来后在第一时间将此事汇报给学院,院领导指示,及时与王立平先生取得联系,商谈谱曲事宜。 作为全国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事务繁忙。尤其是在2010年下半年,王老先生还在负责一个大型音乐剧的排练,所以时间非常紧促。能得到名家的青睐与眷顾,我们感到很荣幸,所以我们一直在耐心地等待着。 2011年 4月 6日,王老先生来电说这段时间他在北京。我们立即买了去北京的机票。终于,我们在北京市远大路的星巴克咖啡厅见到了期待已久的王立平老先生和他的夫人杨老师。虽然年近七十,但王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交谈中,王老先生说他把每一件作品都视为自己的孩子,对每一件作品都会倾注自己的心血。平易近人的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使我们不禁对眼前的这位老人肃然起敬。除了谱曲,王老先生从专业的角度对歌词提出了一点修改意见,建议将歌曲名称改为 “正道直行做栋梁”,并亲笔题词以作留念。 经过5年之久,终于如愿以偿,有了体现学院特色的校歌歌词,有了名家的谱曲。带着成功的喜悦,我们急切地想把新鲜出炉的校歌在校园唱响。而此时,恰逢中国共产党90华诞,我院正在筹备一场四千师生参与的大型红歌赛。所以,从北京拿回歌谱后,我们马上交给艺术系,请艺术系师生加班排练,以期在红歌赛上隆重推出。 “博闻强志展宏图,正道直行做栋梁。贤俊建功业,荣校兴国邦。”几经坎坷,在院领导的重视及师生的努力与坚持下,我们的校歌终于唱响。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而且是一种精神,它凝聚着我院师生为学院发展而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它激励着莘莘学子博闻强志、正道直行的勇气与决心。它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唱响,它将时刻鞭策着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立足岗位,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