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经典,应怀敬畏之心
文章字数:1,249

★李 姗 张纪中版的《西游记》一上映,观众难免会拿来和六小龄童版的经典版作对比,很多人对于颠覆经典的狗血剧情唾弃不止,在一些电影论坛中,有网友甚至就最近诸多“篡改”经典的影视作品大声质问 “不亵渎经典,你们就不能拍电影了么?” 针对新版《西游记》的人物造型,观众有看法: “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石猴,居然是全身赤裸无毛的猴子,吃了一口桃子才猛然长出一身毛发,这惊悚程度跟异形有得一拼。” “今晚看了第一集新 《西游记》,差点惊吓了!石猴版伏地魔?张先生,这样会吓坏小朋友的。破坏了美猴王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语不雷人死不休。” 经典翻拍现象近年来非常此起彼伏。如《倩女幽魂》、《水浒传》、《新三国》、《红楼梦》等,然而广电总局在叫停了四大名著的翻拍之后,引发了人们对于这种现象的讨论。有人认为,穿越题材泛滥,不尊重历史文化,应保护名著,即保护孩子的心灵。经典的功能在于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然而,翻拍的经典更多考虑的是收视率,这样只会误导了这些名著和历史在纵向上的薪火传承,而影视作品由于其戏剧性对人天然的吸引,让青少年分不清楚究竟什么才是真相,很容易误导青少年。 其实,翻拍经典在我看来无可厚非,每个人对于历史经典都有自己的看法、思考和想象,“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四大名著的理解不尽相同,每个导演对四大名著的拍摄角度不同,因此给人们的视觉就产生不同的感官刺激,新的作品,必定有新的影响。电影说到底还是娱乐的工具,是艺术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严肃死板的教化工具。 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艺术产物来反映出该时代的时代价值和艺术观,正如莎士比亚戏剧被不断重排一样,它是一个时代艺术传承和创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旧版的四大名著更多的是照搬原著,无论是从人物造型还是情节,都与原著保持一致。这在当时保守的时代里,也是显然易见的。经过时间的锤炼,它已被广大中国观众欣然接受,故而成为经典。而今的人们更多的讲求创新,讲求视觉上的冲击,因而体现在电影的题材也增多,正如好莱坞惯用特效打造出的科幻片一样。新版《西游记》也是如此,在旧版的基础上,渗入了更多的电脑特效和时下流行的网络热词。 但这并不能解释部分观众对经典翻拍的排斥,不得不承认新剧的很多场景、人物造型和台词都太过现代化,缺少了古香古色的历史文化气息。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穿帮的镜头,比如红楼十二钗顶着“铜钱头”、明朝的玉米“穿越”到宋朝,连汉字都认不全的小燕子居然也飙起了英文……这让观众不得不感慨新剧的娱乐性和商业化。 经典的魅力是恒久的,并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其剧情、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早已经得以沉淀,因而翻拍经典更应慎重。这其中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人们沉重的期盼,随意的歪曲、串改,只会徒增观众的叫骂声。 翻拍经典应怀敬畏之心,更多的坚持“从原著中来,到原著中去”,我们也期望看到符合大众审美的经典翻拍,让观众重拾其中的魅力,使新剧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经典。因此让我们向旧版致敬,同时理性看待新版吧!(作者系人文社会科学系2010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