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
文章字数:2,212
   

★黄元英 王思怀

 秦岭是中国南北文化地理分界线,商洛处于秦岭皱褶中,商洛文化尤其是商洛民俗文化,表现出南北过渡、多元并存、秦风楚韵共同呈现的总体特征。但从商洛境内来考察,商洛市六县一区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不同偏重和韵味的区域特征。笔者不揣浅陋,提出对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和形态归类,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一、洛南县和商州区两县(区)的民俗文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关中民俗文化(秦文化)的色彩
    商州区和洛南县地处秦岭脚下,都属于暖温带南缘季风性气候,山上的植被和物种,生产方式及作物品类,都属于北方型。洛南县处于洛河上游,还是陕西南部唯一归属黄河流域的县。这种地理特征决定了商州、洛南两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两地盛产小麦、玉米等作物,饮食简单,菜肴少缺,尤其喜吃面食,乡村多是一日两餐。商州、洛南两县区的民众普遍爱吃面条,不用备菜,来上一大碗油泼葱花辣椒干面,口味浓重,面条筋长,大口吸食,香辣过瘾,结实耐饥。
    商州、洛南两地的民众和关中的民众一样,对秦腔有特殊的爱好和感情,不仅爱听,而且大多数人都能吼上几嗓子。商州、洛南两县的方言与关中话十分接近。《洛南县志》将洛南方言分为五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因接近渭南地区,口语偏重。西部方言区靠近商州,口音短而轻快。东部方言区靠近灵宝,口音重而浊。东南方言区因接近卢氏,口音偏重。”
    另外,这两地的建筑包括古代建筑和现代民居,风格雄壮,古朴大方,也有别于以精巧华丽见长的南方特色。
    二、丹凤县和山阳县的民俗文化具有南北民俗文化交融共存的过渡特征
    丹凤、山阳两县处于典型的“秦头楚尾”的地理位置,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南北民俗文化的交流融汇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这里,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遗迹犹存。
    在山阳县境内,有座横亘东西的山岭叫鹘岭,岭北居民多为“本地人”,岭南则多为“下湖人”。这里曾是历史上秦、楚的国界。著名的漫川镇(古为漫川关)又被称为“小汉口”,古代水旱码头的历史遗迹至今仍存。在陇海铁路通车之前,这里是陕南水路货运集散地之一。北方货物则通过骡马队驮运至漫川,在漫川关上街设有骡帮会馆,当地人俗称“马王庙”,由相对而建的庙院和戏楼两部分组成。这一片古香古色的建筑群,无疑是清代时期南秀北雄建筑风格的完美组合。
    丹凤、山阳两县民众的生活习俗也表现出南北交融共存的特点。《山阳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山阳居民有‘本地人’和‘下湖人’之分。一般说来,本地人生活习惯近似北方型,下湖人生活习惯近似南方型。”在服饰方面,“岭北农民裹以白毛巾岭南农民以青蓝布盘戴头上。”饮食方面岭南农民早晚两顿不见天,午饭排在正中间,岭北农人则是“先做活,后吃饭”。岭南人喜欢腌菜,岭北人喜欢酸菜。在房屋摆设方面,岭南人家一般在堂屋后墙上横装一块木板,名曰“神龛”,放置族谱、香纸、祖宗遗像等物。岭北人家则是紧贴堂屋后墙横放一大板柜,既当神龛用,又能储藏粮食。
    在丹凤县,南北民俗特立共存也十分普遍。节日期间可以说是南北文化的大展示。据《丹凤县志》记载:旧时丹凤村民过春节都要设堂祭祖,本地人往往在祖宗牌位上书写“某氏历代祖宗考妣大人之神位”,下湖人则书写“青气(天)赤气君亲师”。正月里耍社火,“以龙驹寨传自黄帮、五彩过街龙、狮子、旱船及商镇、棣花、茶房一带的芯子为最著。”竹林关、古路河一带的乡民不仅爱看花鼓,而且几乎人人会唱花鼓,被称为“花鼓子窝”。丹凤县剧团成立以后,“以演出秦腔为主,兼演眉户、花鼓等,”足以想见南北文化在丹凤县的交融并存是深入而和谐的。
    三、商南、镇安和柞水三县民俗文化带有明显的南方文化(楚文化)韵致
    据商南、镇安和柞水三个县的《县志》记载,三县在历史沿革上都曾属楚治,后归秦国。商南县在战国初期属楚治,张仪使楚后归属秦国。镇安县在商朝和西周属酆国地。春秋时属楚之酆地。战国时系郇阳(今旬阳)北部辖地(今旬阳、镇安两县及柞水东南部),属楚。周赧王三年秦楚丹阳之战后归秦。柞水县在唐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前无县置,分属旬阳、杜陵、北山、蓝田等县,殷商时期,属巴方。西周时期属褒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可见,这三个县的文化与楚文化有较早的历史渊源。
    商南、镇安和柞水三个县与南方几个省有地缘关系,人口组成上南方移民占大多数。关于本县人口迁移变动,县志记载了商南县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第三次是“清乾隆年间,江南大批移民迁往我县,到光绪三十年,形成本县人口的第一个高峰,由于江南移民多,许多人至今保留有江南人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等”。
    商南、镇安、柞水三县群众的生活习俗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南方风格。在这些地方民众的饮食结构中,米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喜食米饭,而且普遍视为是“好饭”。除了喜食米饭,商南、镇安、柞水三县民众还普遍有饮茶的习惯。商南、镇安两县出产的绿茶在全省久负盛名,也得益于这里青山绿水白雾的“江山之助”。在葬俗方面,这些地方的乡民都有“打带诗”、唱孝歌的风俗,这也是“下江人”的祭祀风俗。这三县的语言特点也较为相似,都是在“下江方言”的基础上融合了北方语音,有别于“秦腔”,更接近普通话。
    概而观之,商洛民俗具有南北过渡、交融共生的总体特征,表现出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秦风楚韵共同呈现的民俗文化生态,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商洛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南北人口的迁移融合以及文化传播和历史积淀。商洛民俗文化的这种特征,为探究民俗文化的发展演进规律提供了典型案例,在民俗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标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