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字数:1,617
                                                                                              ★李斌 赵萍 张燕
    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重要目标。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针对不同的专业应用需求,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然而,每个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基础等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教学方法。我校正在向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每门课程教学都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也不例外,本研究试图对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进行探索和改革。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当前面临学生差异较大、课时压缩严重、课程与专业结合度小等问题。因此,该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改革从专业选择内容、分层次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方法、多元化考核方式、无纸化考试方式等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1)依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普及计算机文化、利用网络获取分析应用信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应用专业软件阶级专业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如何选择教学内容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按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把大学计算机知识分为公共基础、应用基础和专业扩展3部分,公共基础部分各类专业相同,应用基础和专业扩展部分依据具体的专业设定。
    (2)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课时量的压缩,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针对此开展基于项目混合式教学,对于应用的东西结合专业特点,设定应用场景,学生按照小组分析场景、分析所需知识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学习相关教学资源、应用网络学习资源完成项目,课堂上各小组展示小组作品,并针对作品的优势及不足发表评论、考核,针对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结合项目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优点,开展项目式反转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前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更加有针对性,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学生进行展示作品,讨论作品的优势及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后学生针对所提问题进一步完善作品,并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完善作品,整个学习过程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立足专业应用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应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应用”为导向,课程考核也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应用型本科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计算机是工具,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重过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重过程指学生平时在线学习情况、项目完成情况、课堂展示情况、总结撰写情况等都纳入到学生的期末成绩中;多元化指学生的过程成绩包括组间打分、组长打分、教师打分,期末成绩又包括过程成绩、考勤成绩、上机成绩、期末成绩以及奖励成绩,让学生每次课都与期末成绩有关,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每节课的学习中。
    本研究经过对2016级两个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教学效果良好,达到改革的预期效果。从课程考核情况来看,试点班级的期末成绩明显优于未改革班级,试点班级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也明显优于未试点班级。从等级考试情况来看,两个试点班级班级参加计算机二级office考试人数为42,过关率为38.7%,对比后可以看到过关率也有明显提高。从课堂教学满意度来看,试点班级的课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也能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交流中,也会指出其它组的作品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上课没有人睡觉、几乎没有人玩手机,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班级,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效果明显不如改革的两个班级。最后对两个试点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达到81.3%。
    (作者均系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代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