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汉字的‘根’——<千字文>详注详解》
文章字数:664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蒙学课本,以孩童识字为主要目的。南朝梁周兴嗣撰,拓取于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一千个,编为四言韵语。汉字的“根”就是它所记录的汉文化。《留住汉字的“根”——〈千字文〉详注详解》,是我校人文学院王三敏老师撰写的一部以独特视觉、独特方法研究汉字的学术著作。该著作希望通过对《千字文》的“详注详解”实现“留住汉字的‘根’”这一目的。
    该著作分4个步骤对《千字文》中的文字进行挖掘与剖析:(1)第一步,将1000个字依原文顺序分为4篇:自然篇、修身篇、天下篇、民间篇,共56个小节。(2)第二步,在每个小节(4句或6句)里,对每句的4个字逐一按照【字形演变】【文字结构】【字义发展】【说文解字】的顺序进行“析字”(即“详注”)。【字形演变】尽可能地给出每个字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的字形;【文字结构】先确定这个字的“构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或会意兼形声,然后结合【字形演变】进行分析,尤其注重对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的字形进行分析,便于揭示“造字意图”;【字义发展】通常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顺序分析,并确定该字在《千字文》本句里的意思;【说文解字】给出《说文》对这个字的解释。(3)对每一节的内容进行翻译。这是根据周兴嗣写这段话时的“意图”所作的现代汉语“翻译”,使得这些本来“字字孤立,互不联属”的字产生“连贯成句”的意思,且每小节有一个中心意思。(4)根据每一小节的内容,从中选择一两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详细解释,既深化了本节内容,又提高了可读性,从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