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所多玛与布恩迪亚家族— 读《百年孤独》
文章字数:2,401
★王 帆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自出版以来,受到世界文学的广泛关注,作者以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为代表描写了拉美地区悲壮、徒劳的奋斗历史,让世人对拉美地区的苦难历史有所了解。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 《百年孤独》 进行剖析探讨。 《圣经》与西方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中的故事、人物为西方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西方文学作品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取材于 《圣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从《圣经》中的摩西形象和所多玛、 蛾摩拉的覆灭来分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以及马孔多这三者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来看拉美洲地区徒劳的奋斗的历史。
摩西是以色列人的领袖, 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以色列人, 摩西借助上帝的力量与埃及法老展开了斗争, 最终上帝在埃及地降下十灾一祸, 帮助摩西成功的带领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法老的奴役与压迫。《百年孤独》中第二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和第四代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分别采取战争和起义的方式, 来对抗外界势力对马孔多的破坏与压榨, 希望能够带领马孔多人民换取属于他们的自由。 这是对 《圣经》中摩西的故事的变形。 在《百年孤独》中,上校的命运是令人唏嘘的,但他始终在以自己的手段和方式捍卫马孔多的尊严。上校在看透了保守党的虚伪以及殖民者的破坏后, 决定亲自发动战争来阻止这些力量对马孔多的摧残,他的初衷是正义的,然而自己却不能控制战争的走向, 也无法改变战争对人性的毁灭。 最终只得亲手终结自己发动的“正义的”战争,重新回到梅尔基亚德斯的炼金室, 保留自己仅存的尊严与体面,并陷入永恒的孤独。摩西之所以能够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 是因为根植于他内心的民族情感与责任意识, 上校也同样如此,在见证外界势力对马孔多的破坏后,他选择进行抗争, 只是他的抗争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他的抗争化为乌有。布恩迪亚家族的第四代人———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同上校一般, 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出生在马孔多最繁荣的时期, 见证了马孔多的巅峰与衰落。 此时的马孔多陷入了香蕉热带来的狂欢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也参与其中,当香蕉公司与马孔多工人爆发冲突时,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选择站在马孔多工人一边,选择站在自己民族一边,他领导工人起义,就如同当年上校领导自由党一般。在大屠杀过后,他死里逃生,见识了政府的谎言后,接受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悲惨命运,选择了重新破译羊皮纸卷,让灵魂得到安宁,守护着只属于他自己的可悲的真相。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的领袖形象是一种被动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因为他最初也在享受着香蕉热带来的狂欢, 而最终之所以选择站在香蕉公司的对立面, 是因为他所率领的工人队伍无法与香蕉公司达成和解, 并且也不可能达成和解, 在被动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才走向起义。 上校和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摩西一样,是领袖者的形象,都想到带领自己的人民脱离水深火热。 但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原因在于后者有着上帝的庇佑和以色列人的拥护, 而前两者更孤独更无力。 上校和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的经历显示的是在外来文化与拉美本土文化本质上的矛盾,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拉美人民所展现的是一种被动的,无能为力的状态。两种不兼容的文明碰撞, 必然有一方会走向毁灭,最终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马孔多被飓风抹去。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拉丁美洲的历史就是一切巨大但是徒劳的奋斗的总结, 是一幕幕实现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总和。 ”在战争的最后,上校和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想用最体面最理性的方式来挽回和保留马孔多所失去的, 残存的东西,可终归是徒劳。综上所述,通过对《圣经》中摩西的故事的重塑变形,并结合拉美地区的实际情况,《百年孤独》 总所塑造的领袖者形象, 是一种无力的孤独的奋斗者形象, 马尔克斯通过塑造这种形象来展现拉美地区悲壮的历史进程。
在《创世纪》中,上帝因为看到了所多玛和蛾摩拉地区中人的恶, 选择将这两个地区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 《百年孤独》中马孔多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有着相似之处。 起初,在人类尚未降临之前, 马孔多和所多玛一样是个自然地,是一片纯洁,保留着原始生态的祥和之地,没有受到人的侵扰。所多玛因人的罪恶甚重,遭到了毁灭。 马孔多也是如此,虽然在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创立马孔多之后, 并未对马孔多产生非常大的破坏,但已经有了人的介入,那么,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所带领的一路人则是马孔多的第一批入侵者, 因为他们本身不属于这里,是从其他地区迁徙而来的。他们在这个地方建立起了秩序, 尽力保护原始的生存状态,但这已经是一个入侵的前兆。在马孔多发展的中后期, 以香蕉公司为代表的殖民者入侵了马孔多, 为马孔多带来虚假的短暂的繁荣和真实的暗藏的衰败。“那是他平生见过的最长的火车, 有将近两百节运货车厢,首尾各有一个车头,中间还夹着一个。 ”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所率领的起义,以大屠杀为代价结束,作为唯一的幸存者,他看到的是这样两百节车厢的尸体。在这之后,马孔多的经济,文化遭到了重创,小镇再也回不到过去纯朴原始的状态,人们选择用遗忘和麻木来填补内心的创伤。直至马孔多被飓风从大地上抹去。在《百年孤独》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以“镜子城”来形容马孔多。那么,马孔多本身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拉美地区在被动全球化过程中,殖民者对这些孤立地区的破坏与所显示的罪恶。 从作者本身来看, 马尔克斯的反压迫,反殖民主义入侵思想非常浓厚。作者借助马孔多, 这座镜子之城来讽刺批判殖民主义, 同时表现了自己强烈的民族情怀与对拉美地区悲壮历史的同情和叹惋。
马尔克斯通过重塑变形《圣经》中摩西和所多玛的故事,向世人展现的不仅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族史,更展现的是拉美地区悲壮的现代史。 从奥雷里亚诺上校到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从马孔多的创立到覆灭,无不彰显着拉美人民孤独的徒劳的抗争。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2021级学生)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自出版以来,受到世界文学的广泛关注,作者以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为代表描写了拉美地区悲壮、徒劳的奋斗历史,让世人对拉美地区的苦难历史有所了解。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 《百年孤独》 进行剖析探讨。 《圣经》与西方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中的故事、人物为西方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西方文学作品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取材于 《圣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从《圣经》中的摩西形象和所多玛、 蛾摩拉的覆灭来分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以及马孔多这三者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来看拉美洲地区徒劳的奋斗的历史。
摩西是以色列人的领袖, 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以色列人, 摩西借助上帝的力量与埃及法老展开了斗争, 最终上帝在埃及地降下十灾一祸, 帮助摩西成功的带领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法老的奴役与压迫。《百年孤独》中第二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和第四代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分别采取战争和起义的方式, 来对抗外界势力对马孔多的破坏与压榨, 希望能够带领马孔多人民换取属于他们的自由。 这是对 《圣经》中摩西的故事的变形。 在《百年孤独》中,上校的命运是令人唏嘘的,但他始终在以自己的手段和方式捍卫马孔多的尊严。上校在看透了保守党的虚伪以及殖民者的破坏后, 决定亲自发动战争来阻止这些力量对马孔多的摧残,他的初衷是正义的,然而自己却不能控制战争的走向, 也无法改变战争对人性的毁灭。 最终只得亲手终结自己发动的“正义的”战争,重新回到梅尔基亚德斯的炼金室, 保留自己仅存的尊严与体面,并陷入永恒的孤独。摩西之所以能够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 是因为根植于他内心的民族情感与责任意识, 上校也同样如此,在见证外界势力对马孔多的破坏后,他选择进行抗争, 只是他的抗争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他的抗争化为乌有。布恩迪亚家族的第四代人———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同上校一般, 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出生在马孔多最繁荣的时期, 见证了马孔多的巅峰与衰落。 此时的马孔多陷入了香蕉热带来的狂欢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也参与其中,当香蕉公司与马孔多工人爆发冲突时,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选择站在马孔多工人一边,选择站在自己民族一边,他领导工人起义,就如同当年上校领导自由党一般。在大屠杀过后,他死里逃生,见识了政府的谎言后,接受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悲惨命运,选择了重新破译羊皮纸卷,让灵魂得到安宁,守护着只属于他自己的可悲的真相。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的领袖形象是一种被动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因为他最初也在享受着香蕉热带来的狂欢, 而最终之所以选择站在香蕉公司的对立面, 是因为他所率领的工人队伍无法与香蕉公司达成和解, 并且也不可能达成和解, 在被动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才走向起义。 上校和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摩西一样,是领袖者的形象,都想到带领自己的人民脱离水深火热。 但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原因在于后者有着上帝的庇佑和以色列人的拥护, 而前两者更孤独更无力。 上校和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的经历显示的是在外来文化与拉美本土文化本质上的矛盾,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拉美人民所展现的是一种被动的,无能为力的状态。两种不兼容的文明碰撞, 必然有一方会走向毁灭,最终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马孔多被飓风抹去。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拉丁美洲的历史就是一切巨大但是徒劳的奋斗的总结, 是一幕幕实现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总和。 ”在战争的最后,上校和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想用最体面最理性的方式来挽回和保留马孔多所失去的, 残存的东西,可终归是徒劳。综上所述,通过对《圣经》中摩西的故事的重塑变形,并结合拉美地区的实际情况,《百年孤独》 总所塑造的领袖者形象, 是一种无力的孤独的奋斗者形象, 马尔克斯通过塑造这种形象来展现拉美地区悲壮的历史进程。
在《创世纪》中,上帝因为看到了所多玛和蛾摩拉地区中人的恶, 选择将这两个地区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 《百年孤独》中马孔多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有着相似之处。 起初,在人类尚未降临之前, 马孔多和所多玛一样是个自然地,是一片纯洁,保留着原始生态的祥和之地,没有受到人的侵扰。所多玛因人的罪恶甚重,遭到了毁灭。 马孔多也是如此,虽然在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创立马孔多之后, 并未对马孔多产生非常大的破坏,但已经有了人的介入,那么,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所带领的一路人则是马孔多的第一批入侵者, 因为他们本身不属于这里,是从其他地区迁徙而来的。他们在这个地方建立起了秩序, 尽力保护原始的生存状态,但这已经是一个入侵的前兆。在马孔多发展的中后期, 以香蕉公司为代表的殖民者入侵了马孔多, 为马孔多带来虚假的短暂的繁荣和真实的暗藏的衰败。“那是他平生见过的最长的火车, 有将近两百节运货车厢,首尾各有一个车头,中间还夹着一个。 ”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所率领的起义,以大屠杀为代价结束,作为唯一的幸存者,他看到的是这样两百节车厢的尸体。在这之后,马孔多的经济,文化遭到了重创,小镇再也回不到过去纯朴原始的状态,人们选择用遗忘和麻木来填补内心的创伤。直至马孔多被飓风从大地上抹去。在《百年孤独》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以“镜子城”来形容马孔多。那么,马孔多本身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拉美地区在被动全球化过程中,殖民者对这些孤立地区的破坏与所显示的罪恶。 从作者本身来看, 马尔克斯的反压迫,反殖民主义入侵思想非常浓厚。作者借助马孔多, 这座镜子之城来讽刺批判殖民主义, 同时表现了自己强烈的民族情怀与对拉美地区悲壮历史的同情和叹惋。
马尔克斯通过重塑变形《圣经》中摩西和所多玛的故事,向世人展现的不仅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族史,更展现的是拉美地区悲壮的现代史。 从奥雷里亚诺上校到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从马孔多的创立到覆灭,无不彰显着拉美人民孤独的徒劳的抗争。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202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