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狗娃咪非遗守护者:商院学子的传承之路
文章字数:2,236
“拐个弯,东龙山,狗娃咪,吹得欢。”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在商州的民谣,广为传唱,如今却鲜少有人提及。
狗娃咪,也称狗娃哨,是商洛地区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品, 胶泥烧制, 普遍呈棕黑色,半寸到两寸不等,其造型多为小狗、小猫、人骑狮、人骑狗等,以其清脆响亮的哨音和稚趣可爱的造型而闻名, 兼有娱乐性和艺术性。 2011年,东龙山狗娃咪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商州区首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陈五斤, 作为商州区东龙山狗娃咪的代表性传承人, 自幼跟随母亲学习捏制狗娃咪技艺,至今已坚守数十年。他凭借对技艺的热爱和坚守, 为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破困境,让狗娃咪“活下来”
“现在很少有人做这个玩意了,以前的时候还跟我老伴一起,现在她也过世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工作,没人愿意学。 ”在谈到狗娃咪的现状时陈五斤如是说到。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娱乐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对狗娃咪的需求急剧减少。
“去年我在江山景区看到了一个老人在卖狗娃咪,觉得很有趣,跟老人闲谈间才知道了狗娃咪的历史, 觉得这样一项非遗就此衰落太可惜了, 刚好我所在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就想把狗娃咪引入课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也为商洛文化的传播作一定贡献。”杨瑛娟老师在谈到与狗娃咪的缘分时如是说到。 杨老师在《文化产业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把狗娃咪当做教学案例讲给学生, 下课后学生很感兴趣,随即就产生了组建团队的想法。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非遗文化,经管学院于2023年12月底成立了由4名教师和10名学生组成的 “狗娃咪守护者”团队,旨在通过青年学生的力量,为狗娃咪的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他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在杨瑛娟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商州区东龙山村,向传承人陈五斤等老一辈匠人学习制作技艺, 亲身感受狗娃咪的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李瑞佳说:“学习活动一般是一周一次, 时间宽裕的话一周两次,大多时间是周末,只有学习才能传承, 我们的团队也将通过成员更新壮大,让这项技艺真正地‘活下来’。 ”
在和传承人陈五斤的深入沟通中,团队意识到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艺术传承的窘迫情境下,狗娃咪样式单一、造型不够吸睛,如果不做出适时创新,极有可能被市场所边缘化乃至遗忘, 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 团队成员与传承人陈五斤先生共同展开了创新之路。 团队负责人李瑞佳提到,“其实在创新设计之前, 我们对狗娃咪的再设计也没有头绪, 担心进行创新改动后狗娃咪失去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我们就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资料查询并与陈老先生不断探讨商量, 尽力在保留非遗本身价值的同时, 赋予它符合时代的文化意义。 ”正是由于团队坚守初心,不断汲取非遗智慧,才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包装,开发了新的产品系列, 如狗娃咪表情包盲盒和泥宝娃娃,结合现代潮流元素,使狗娃咪焕发出新的活力。
积极宣传,让狗娃咪“走出去”
东龙山狗娃咪具体产生年代无从考证,据当地老人讲述,早在清朝时期,就有狗娃咪在当地庙会上出售, 捏制狗娃咪的手艺代代相传, 龙山村几乎户户都精于此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狗娃咪由龙山特有的板土烧制,用当地产的松香上色,其制作透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具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东龙山位于紫荆古人类遗址附近,是龙山文化的沉积地, 从考古出土的器物以及同期其它地方的出土物来看, 狗娃咪造型与这些出土物有着极为相似的造型,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陈五斤说:“狗娃咪做起来工程比较复杂,也没有经济效益,制作狗娃咪的人越来越少”。这让狗娃咪守护者团队认识到,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让狗娃咪“走出去”,为人们所熟知。
为了宣传非遗狗娃咪,团队开设了“狗娃咪守护者”微信公众号,每月发布3-4条关于狗娃咪的推文, 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和互动。此外,自2024年4月起,团队先后在商洛北站广场组织了非遗狗娃咪线下售卖活动, 在东龙山非遗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狗娃咪捏制体验活动, 通过活动让大众走近狗娃咪,了解狗娃咪的历史和故事,助力商洛非遗传承和发展。 杨瑛娟老师说:“我们的宣传和活动将常态化开展,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去了解狗娃咪,让它真正‘走出去’”。
宣传 “狗娃咪” 一项具有建树性的工作,就是将其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科竞赛中宣传非遗, 在非遗传承中赋能竞赛。守护者团队将狗娃咪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 文化内涵以及创新设计融入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比赛项目中。 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杨瑛娟老师悉心指导,围绕非遗狗娃咪,团队取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级银奖、省级铜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校级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金奖等荣誉。 团队成员在暑期参加三下乡活动, 认真筹备文明实践看陕西活动, 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展望未来,“狗娃咪守护者”团队将继续秉持“经世致用”的理念,以青春的力量推动狗娃咪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团队将与洛南环亚源铜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生产加工狗娃咪文创产品,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团队还将积极培养更多的年轻传承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为狗娃咪的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商洛学院“狗娃咪守护者”团队正以青春的名义书写着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手中有艺、肩上有责就一定能够让狗娃咪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我校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师)
狗娃咪,也称狗娃哨,是商洛地区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品, 胶泥烧制, 普遍呈棕黑色,半寸到两寸不等,其造型多为小狗、小猫、人骑狮、人骑狗等,以其清脆响亮的哨音和稚趣可爱的造型而闻名, 兼有娱乐性和艺术性。 2011年,东龙山狗娃咪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商州区首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陈五斤, 作为商州区东龙山狗娃咪的代表性传承人, 自幼跟随母亲学习捏制狗娃咪技艺,至今已坚守数十年。他凭借对技艺的热爱和坚守, 为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破困境,让狗娃咪“活下来”
“现在很少有人做这个玩意了,以前的时候还跟我老伴一起,现在她也过世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工作,没人愿意学。 ”在谈到狗娃咪的现状时陈五斤如是说到。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娱乐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对狗娃咪的需求急剧减少。
“去年我在江山景区看到了一个老人在卖狗娃咪,觉得很有趣,跟老人闲谈间才知道了狗娃咪的历史, 觉得这样一项非遗就此衰落太可惜了, 刚好我所在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就想把狗娃咪引入课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也为商洛文化的传播作一定贡献。”杨瑛娟老师在谈到与狗娃咪的缘分时如是说到。 杨老师在《文化产业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把狗娃咪当做教学案例讲给学生, 下课后学生很感兴趣,随即就产生了组建团队的想法。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非遗文化,经管学院于2023年12月底成立了由4名教师和10名学生组成的 “狗娃咪守护者”团队,旨在通过青年学生的力量,为狗娃咪的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他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在杨瑛娟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商州区东龙山村,向传承人陈五斤等老一辈匠人学习制作技艺, 亲身感受狗娃咪的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李瑞佳说:“学习活动一般是一周一次, 时间宽裕的话一周两次,大多时间是周末,只有学习才能传承, 我们的团队也将通过成员更新壮大,让这项技艺真正地‘活下来’。 ”
在和传承人陈五斤的深入沟通中,团队意识到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艺术传承的窘迫情境下,狗娃咪样式单一、造型不够吸睛,如果不做出适时创新,极有可能被市场所边缘化乃至遗忘, 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 团队成员与传承人陈五斤先生共同展开了创新之路。 团队负责人李瑞佳提到,“其实在创新设计之前, 我们对狗娃咪的再设计也没有头绪, 担心进行创新改动后狗娃咪失去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我们就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资料查询并与陈老先生不断探讨商量, 尽力在保留非遗本身价值的同时, 赋予它符合时代的文化意义。 ”正是由于团队坚守初心,不断汲取非遗智慧,才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包装,开发了新的产品系列, 如狗娃咪表情包盲盒和泥宝娃娃,结合现代潮流元素,使狗娃咪焕发出新的活力。
积极宣传,让狗娃咪“走出去”
东龙山狗娃咪具体产生年代无从考证,据当地老人讲述,早在清朝时期,就有狗娃咪在当地庙会上出售, 捏制狗娃咪的手艺代代相传, 龙山村几乎户户都精于此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狗娃咪由龙山特有的板土烧制,用当地产的松香上色,其制作透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具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东龙山位于紫荆古人类遗址附近,是龙山文化的沉积地, 从考古出土的器物以及同期其它地方的出土物来看, 狗娃咪造型与这些出土物有着极为相似的造型,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陈五斤说:“狗娃咪做起来工程比较复杂,也没有经济效益,制作狗娃咪的人越来越少”。这让狗娃咪守护者团队认识到,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让狗娃咪“走出去”,为人们所熟知。
为了宣传非遗狗娃咪,团队开设了“狗娃咪守护者”微信公众号,每月发布3-4条关于狗娃咪的推文, 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和互动。此外,自2024年4月起,团队先后在商洛北站广场组织了非遗狗娃咪线下售卖活动, 在东龙山非遗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狗娃咪捏制体验活动, 通过活动让大众走近狗娃咪,了解狗娃咪的历史和故事,助力商洛非遗传承和发展。 杨瑛娟老师说:“我们的宣传和活动将常态化开展,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去了解狗娃咪,让它真正‘走出去’”。
宣传 “狗娃咪” 一项具有建树性的工作,就是将其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科竞赛中宣传非遗, 在非遗传承中赋能竞赛。守护者团队将狗娃咪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 文化内涵以及创新设计融入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比赛项目中。 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杨瑛娟老师悉心指导,围绕非遗狗娃咪,团队取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级银奖、省级铜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校级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金奖等荣誉。 团队成员在暑期参加三下乡活动, 认真筹备文明实践看陕西活动, 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展望未来,“狗娃咪守护者”团队将继续秉持“经世致用”的理念,以青春的力量推动狗娃咪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团队将与洛南环亚源铜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生产加工狗娃咪文创产品,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团队还将积极培养更多的年轻传承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为狗娃咪的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商洛学院“狗娃咪守护者”团队正以青春的名义书写着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手中有艺、肩上有责就一定能够让狗娃咪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我校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