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凋零之我见
文章字数:1,006
诗歌是文学的母体,也是文学的灵魂,绽放永久的光彩。诗歌主要是一种精神,一种新鲜的、非凡的发现和期待,一种诱引人类向前的内驱力,一种让时间停滞、让人返老还童的魔术。作为此,诗歌的生命无疑是永恒的,而且她已逐渐地分解和渗透在其他的文体中,可以说,没有诗就没有其他文学,小说、散文、剧本都是由她衍生的。诗作为文学的精神,其实没有多少变化,所不同的只是形式的差异。诗是文学之母,小说、散文、剧本等不过是诗的扩展和变形而已。所以,尽管诗歌作为一种文体正在淡出读者的视野,但作为一种灵魂,它永远在文学的田野上飘荡。 诗歌质量的滑坡归根到底还在诗体本身。一是诗的形式:亦即诗体失去了她原本的凝练、含蓄、优美。诗是最形式化的一种文体,中国古典诗为什么长久不败,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形式的简约。而现代诗从“五四”时候起就落下了直、长的诟病,至今没有找到根除的最好办法,而且越来越长,越来越白,所以完全破坏了诗从小在读者心目中娇美的形象。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长甚至范式,这是不可混淆和相互替代的,如果诗的内容别的文体可以代劳,那么还要诗歌干什么?也因为某些内容诗歌已承载不下,所以才应运而生了其他文体。二是诗的内容:也就是说诗的对象应以情为主而且基本固定,不要让诗去叙事,应该把叙事诗逐出诗之大门,叙事的任务让小说和剧本去完成,诗从抒情始也应由抒情终。不是说诗不可以叙事,而是诗不善于叙事,叙事不是诗的强项,因此我不是反对诗歌叙事,而是主张把叙事让位给其他更有实力的文体。文学的历史像人类一样也是不断分割属地的过程,她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种文体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题材领域。如今看来,这种“四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得到确定:诗歌着重抒情;散文偏于议论;小说刻画性格;剧本展示矛盾。虽然这种概括不十分准确,但区分了四种主流文学体裁的内容侧重。也正因此,诗歌的形式就必须与之相适应。 一句话,要重振诗歌的雄风就应恢复和刷新传统的诗之原型:简短、传神,“言志”、“缘情”。也只有把诗写得凝练、内敛,才能唤回流失的大批读者。诗只能在有限的文字上做文章,把感情浓缩,而不是把诗写得又长又散,任感情释放。我觉得现在的很多诗都像劣质酒的做法,“用酒精和水勾兑”,而不是传统的酿制、窑藏,因此量虽大了,但质却降了。或只注重诗酒浓郁的外香——酒味的扑鼻,而忽略了诗酒内在的醇厚口感。故诗味愈来愈淡,读者愈来愈不爱读诗。 原载于《商洛学院》2006年7月5日第53期第3版